|
楼主 |
发表于 2012-10-31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靠场强变化寻找电台〗
到了发射机的近区,由于周围物体反射的电波相当强,往往天线的方向性变差。而这时每离电台近一步,信号强度就可能增加很多。
由于近场包括了辐射场(电、磁场强度成一定比例;在平面波,即天线能量集中在地面方向时,场强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在球面波,即天线能量在垂直方向的很大角度内均匀辐射时,场强与距离立方成反比)和感应场(电、磁场强度的比例与距离有关,场强与距离的高次方成反比),在离电台几十个波长的范围内信号强度会出现戏剧性的变化,如果通过实践积累这方面的经验,根据场强的变化率判定发射机距离是近区测向的重要技巧。
〖强信号的衰减〗
对讲机的灵敏度很高,没有为测向考虑的措施,当离电台很近时高频和中频级会严重过载,虽然对FM信号的解调并没有影响,但对近区依靠场强变化率判断发射机距离的那些测向机却是大大的不利。所以,利用对讲机测向通常要在天线和机器之间加入可变衰减器,例如由电阻网络和扭子开关构成的步进衰减器,最大衰减量应至少为80dB。
当接近电台时,加入不同衰减、保持对讲机的场强指示固定在某个中间值,就可以根据逼近电台时所加入的衰减量来判定电台的距离。
另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大范围衰减器是在前面〖塑料壳的麻烦〗所提到的500Khz变频器上做文章。用一个电位器改变500KHz本振向变频管的注入电平,可以容易地得到80dB的衰减调节范围。
〖国际业余无线电测向概况〗
由于测向者本人不需要发射,不属于双向联络,所以没有取得业余电台执照而只搞测向的人是否属于“Radio Amateur”的范畴, 有些老牌HAM是有疑问的, 例如ARRL代表在1991年IARU三区会议上就提出过这一看法。不过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业余无线电测向是业余无线电的一个分支。但是要取得国际业余无线电测向竞赛中的国际裁判资格,必须是持有有效的业余电台执照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但是照顾到中国、朝鲜和个别东欧参赛者的情况,不强调一般参赛者的业余无线电资格。
苏联解体前,东欧和蒙古都有专业训练的测向队,但其成员本身(尤其是男性)大都是持照的真正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所自制的测向机也是五花八门、各有特色,工艺水准一般比较高。苏联解体后,有专业测向队的国家只剩下朝鲜。
在以东欧测向运动专家为主力的IARU一区测向工作组(R1 ARDFWG)的推动下,他们制定的“IARU业余无线电测向(ARDF)世界锦标赛规则”逐渐被其他区所接受。他们的初衷是只有按照他们的规则的测向活动才叫做ARDF。虽然他们本身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但是鉴于他们的体力基础,所制定的规则偏重于体力,如果没有专门的体力训练,技术型的爱好者想夺标是难有希望的。
虽然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的测向爱好者陆续加入了ARDF活动,但东欧本身的测向活动规模缩小。从世界整体看(不计我国学生中的临时参与者),参加ARDF的约2-3万人,约占持照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百分之一。
除了带有运动性的ARDF外,更多的业余无线电测向活动是以技术型为主的,主要分布在西方国家和一些亚洲国家。这些活动因地置宜,没有统一的游戏规则,不需要很多投入,以技术、服务和自我训练为目的,使业余无线电测向成为整个业余无线电的一个有实用意义的分支。例如协助寻找失事飞机、测定事故车辆位置(美国汽车翻下高速公路后从路面看不到,由HAM测向寻找)、协助跟踪候鸟活动, 利用测向技术查找入侵业余频段非法台,探查CATV泄漏源等。香港爱好者就曾利用测向技术查找业余频段的干扰。另一个有趣的小小例子是,澳大利亚某HAM的寻呼机在铡草时丢失。如何在大片草丛中找回? 最后是求助于测向技术,探测它泄漏的微弱本振信号。
测向也经常被HAM当作一种很普遍的余兴节目。 例如国外俱乐部经常在周末聚会地点设置电台,参加聚会者通过测向找到目的地,然后开始聚餐。当然,最后也会在电台中指引那些找不到电台的人,免得他们赶不上聚会。
在绝大多数有业余测向活动的国家和地区,测向设备几乎都需要DIY,尤其是天线。因为多数人以对讲机为基础着手,各人机种不同,所以总得自己动点脑筋。在难以对商品整机下刀子的今天,通过自制简单附加设备构成测向系统无疑是新时代学习无线电技术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我国的业余无线电测向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作为一种竞技体育开展,国家在80-90年代的十多年中每年投入数百万元,虽然换得我们专业队在IARU业余无线电测向世界锦标赛上取得了一些奖牌,但是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十分有限,全国对无线电测向技术有深入了解的教练运动员屈指可数,从全国业余无线电测向技术的整体讲并没有打下扎实的基础,一些比赛成绩不错的运动员连一根导线两端是相通的这样的原理都不清楚,90年代初期国内测向锦标赛的“理论考试”部分作弊严重到令人惊讶。
1993年末,国家体委在改革中决定不再将测向列入全运会项目,各省专业队解散。测向运动的对象转向在校青少年,目前每年参加比赛的有数千人,开展活动的学校正在逐渐增加。
和学校的集体业余电台一样,学校的无线电测向可以对青年少进行启蒙教育,使他们对无线电技术发生兴趣。而且在我国的体制下,依靠教育系统自上而下地组织大片活动,是取得轰轰烈烈效果的有效途径。我想可以与城市公园里的花圃相比,增添了不少美色。
但是学生的爱好还没有定型,而且他们面临的是升学,而成为一个全面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没有几年、几十年的刻苦积累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不可能成为支持我国业余无线电水平的支柱,就象学生可以学工,但中国工业不能靠学校工厂一样。无论是业余无线电测向,还是整个业余无线电界,推动它发展的主力无疑只能是广大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就象国家的绿化一样,除了城市花园,主要的是大片的森林,必须尽量保护和扩展野生林。这个森林不能等靠少数园林工人来“创造”,而主要靠自身的繁殖,要靠社会的自然生命力。
由于计划经济下长期竞技体育化的影响,我们业余无线电事业在许多方面走过了一条与国际不同的独特道路。例如,按照事物的客观关系,包括无线电测向运动、无线电快速收发报运动等具有特征的“无线电运动”只是“业余无线电”的一部分,这个客观关系无论在西方、第三世界、或者原苏联体系都是得到统一认识的,但在我国却是把所有的业余无线电活动内容倒置于“无线电运动”之下,把业余无线电测向和业余电台变成两件对等、平行、孤立的事物,把体育型竞赛作为促进发展的主要手段,把运动型操作当作主要内容。如果把测向变成一种捉米藏游戏,那么将会同用电脑打电子游戏一样,丢掉它原应有的强烈的科技特性,最终丧失内在生命力而走向枯竭。
所以只能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使业余无线电走到符合客观规律的轨道上去,才可能真正赶上时代水平,才能给人以求新求知的趣。所以我觉得我们应当有更多的朋友去占领业余无线电测向这块土地。我说的不是去模仿我们的中小学生,买个成品或者套件去争奖牌、作为升学考试加分的工具,而是说通过实践研究去掌握无线电测向的技术和应用。
虽然测向是一门古老的技术,但是还有许多新课题。例如天波的测向精度至今很难用小体积的天线解决,又如随着调频、扩散频谱通信的发展,测向技术业必须有新的突破。关于无线电测向的好玩东西多着呢。如果哪天我们到别的城市去出差,刚按下对讲机的按钮就被当地的HAM测向网定了位,那个水平才够意思。 那任何在业余专用段出现的非法电台都逃不过我们的眼睛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