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 用 单 片 机 控 制 的 无 线 电 遥 控 接 收 机 的 一 种 新 的 形 式 前 言 本文是那篇名为《采用单片机控制的无线电遥控发射机的一种新的形式》的帖子的姊妹篇,即采用单片机控制的无线电遥控发射机发射出已调波信号后,那末接收该信号的接收机也是可以采用单片机来控制的。由于诸多原因,我在得到接收机电路中的两个输出信号U1和U(out)的动态分析(ANALOGUE ANALYSIS)图像后,就使用一些常用的图像处理工具对接收机电路的解调电路部分进行了处理,并且也没有给出电路运行时的截图,写入单片机U1的HEX文件所对应的汇编程序也没有给出来,敬请见谅! 采 用 单 片 机 解 码 的 一 种 新 的 形 式 若使接收机接收到一个用低频信号(频率为2110Hz)调制完高频等幅振荡(频率为26MHz)后所产生的信号(已调波),在仿真时必须给接收机电路设置一个矩形波发生器和一个正弦波发生器,其电路见附件s19。在附件s19所示的电路中,采用了一个矩形波发生器(其频率设置为2110Hz)来控制一个继电器的接通和断开。由于Proteus软件中的矩形波发生器所发出矩形波的高电平是5V,低电平为0V,因此它是可以被用来控制一个额定电压在5V以下的继电器的。并在继电器RL2的常开结点处接了一个正弦波信号发生器,它发出一个频率为26MHz、振幅为1uV的正弦波信号。附件s19所示的电路的工作原理是:已调波首先经过电容C1、C2和C5以及变压器TR1的原线圈所构成的LC选频网络进行第一次选频后,再通过变比为1:1的变压器TR1耦合到三极管Q33的基极,并经过三极管Q33放大后,被放大了的已调波信号经由三极管Q33的集电极处的LC选频网络(由电容C11和C22以及电感L1构成)进行第二次选频后,再经过电容C9耦合到解调电路中去,通过解调电路的解调后,我们得到了一个频率为2110Hz的矩形波信号。为了限制该矩形波信号的脉冲幅值,即限制该矩形波信号的高电平的数值,则使该矩形波信号通过一个稳压二极管(反向击穿电压为4.7V)后,再使其进入施密特触发器进行整形,经过整形后,我们就得到了一个频率为2110Hz、脉冲幅值(即矩形波的高电平)为5V的矩形波信号啦!再把该信号送入单片机U1的P3.5引脚进行计数,此时单片机U1做频率计用,考虑到单片机在执行每一条指令时都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若51单片机采用12MHz的晶振,那末1个机器周期就是1uS),故此可以采取若接收到的脉冲信号的频率f在某一个区间内,例如频率f在区间(2080,2130)内,即2080<f<2130时,使单片机U1的P0.0引脚为低电平,并且与P0.0引脚相连接的三极管开关电路的继电器RL1也相应的动作,即继电器RL1的常开结点闭合,从而使红色的发光二极管D2发光。此处要特别强调的是,P0.0引脚所接的上拉电阻R11绝对不能小于250Ω!否则会损坏端口! 结 束 语 附件s19所示的电路实际上就是一个远距离接收的采用单片机控制的无线电遥控接收机的电路,那是因为它所接收的信号(已调波)是一个频率为26MHz、振幅为1uV的正弦波信号经过低频信号(频率为2110Hz的矩形波)调制后的信号。此外,我在那篇名为《采用单片机控制的无线电遥控发射机的一种新的形式》的帖子和本文中所给出的编码和解码形式都是最简单的,并具有示范性的!那末稍微复杂一些的编码形式可以采取让无线电发射机在第一个时间段内发出第一个已调波(它是频率为f的高频等幅振荡经过频率为f1(低频)的矩形波调制后的信号),紧接着在下一个时间段内,再让无线电发射机发出第二个已调波(它是频率为f的高频等幅振荡经过频率为f2(低频)的矩形波调制后的信号),如此循环下去。当然了,这样编码的前提条件是一定要保证在那两个时间段内相对应的接收机能够顺利解码,并且使执行机构(例如继电器)顺利动作!那末相对应的无线电接收机的结构也要更复杂一些了,例如可以采取在第一个时间段内让第一个继电器动作,而第一个继电器的常开结点与第二个执行机构相连,并且第二个执行机构还受单片机的某一个引脚(例如P0.1)的控制(注:所谓的控制就是改变该引脚的电位),则在第二个时间段内,让单片机通过程序来改变P0.1引脚的电位,即P0.1引脚若是原来为高电平的话,现在通过程序使其变为低电平,那样的话,就可使第二个执行机构动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