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无线电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29|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业余发现结出的硕果——短波通信(ZT)

[复制链接]

52

主题

136

帖子

374

积分

中士

Rank: 5Rank: 5

积分
374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3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业余发现结出的硕果——短波通信
1899年3月,马可尼成功地进行了使无线电波越过45千米宽的英吉利海峡进行传送的实验。
  当时,马可尼所用的是中波,即波长为1 000~100米(相应频率为300~3 000千赫)的无线电波。中波是人们较早利用的无线电波段之一,主要用于广播、导航和通信等方面。
  1921年,人类首次实现了短波跨越海洋的传播。开创者并不是赫赫有名的专家,而是名不见经传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短波是波长100~10米(相应频率为3~30兆赫)的无线电波。由于短波传播距离远、经济方便,在通信和广播领域,短波传播很快超过了中波传播。
  1901年12月,马可尼实现了无线电波的越洋传播,传送距离达3 000千米。这促使许多科学家思考这样的问题:按照传统理论,无线电波沿地面传输时会随距离增加而急剧衰减,越洋通信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一次无线电波怎么会从英国传播到3000千米之外北美的纽芬兰呢?
  为了解释上述现象,英国电气工程师亥维赛及美国的通信工程师肯内利(生于印度)大胆地做出猜测:马可尼的无线电信号所以能绕地球弯曲传播,可能是大气层有带电粒子层的缘故,而这个带电粒子层,是由于太阳紫外线对大气层中空气的电离作用而产生的。这个猜测中的带电粒子层,后人称为"肯内利椇ノ?。
  1919年,在研究无线电波在垂直辐射器中的传播时,英国物理学家、雷达专家沃森·瓦特,从理论上间接证明了大气层上空存在一个导电的气层。由于没有经过实验验证,亥维赛及肯内利有关带电粒子层反射电磁波的假设,在这一段时间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短波通信的兴起,起源于无线电业余爱好者的一次偶然发现。
  1921年,意大利罗马市郊发生了一场大火灾,一台功率只有几十瓦的业余短波无线电台发出呼救信号,目的是让附近的消防人员在收到信号后前往救援。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呼救信号竟然被1500千米之外的哥本哈根(丹麦首都)的一些接收机收到了。当然哥本哈根的消防队对罗马的火灾只能望洋兴叹,但这一发现促使许多无线电业余爱好者进行类似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于远距离通信来说,短波比长波更合适,于是,短波通信线路开始在一些国家建立。1924年,在德国的瑙恩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建立了第一条短波通信线路。
  192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阿普尔顿在巴尼特的协助下,通过直接测量电离层的高度,最先证实了肯内利椇ノ?即E电离层,高110~120千米)的存在。1926年,他又发现了阿普尔顿电离层(F电离层)。由于这一突出贡献,1947年他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0年,英国物理学家沃森·瓦特正式把存在于高空大气层中的带电粒子层命名为"电离层"。
  用短波进行的无线电通信,称为短波通信,它主要*天波和地波两种方式传播。天波传播正是*电离层的反射进行的,它的传播衰耗小,因此用较小的功率、较低的成本,就能进行远距离的通信和广播。短波广播至今仍是国际广播的主要手段,短波波段也是现代业余无线电通信常用的波段。
  1938年,前苏联建成了一个功率为120千瓦的短波无线电广播电台PB?6,它是当时世界上功率最大的一个电台。
  20年代问世的短波通信,改变了无线电通信发展的历史进程。它起源于无线电业余爱好者的发现,这似乎有点偶然。实际上,自从1912年美国化学家兰茂尔研制出高真空电子管后,电子管便进入了实用阶段,加上1921年美国无线电公司成立,它把原属于"马可尼"、"贝尔电话"、"通用电气"等公司有关电子管及无线电元器件的专利统统集中起来,使上述产品的制造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阶段,电子工业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产业。这些不仅推动了无线电广播和通信事业的迅速发展,还给无线电业余爱好者的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活力,所以,由无线电业余爱好者发现短波通信,也带有某种必然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姓      名:吕炳臣
呼      号:BG1KEQ
会员编号:34024
通信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崔村镇香堂文化新村南五区
邮      编:102212
设      备:FT-879D  FT-847  FT-7100  FT-60R
天      线:DP  老鹰250B-GP   老鹰X510-GP
载入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中国业余无线电

© 2001-2013 Comsenz Inc.